您好,欢迎访问江南·体育(SPORTS)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3377891851
江南·体育(SPORTS)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江南体育官网中国传统建筑中游廊空间的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4-07-09 09:24浏览次数:

  江南体育官网中国传统建筑中游廊空间的演变过程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盖有顶的开敞式廊空间被称为游廊,其本质是依附于建筑外的廊空间。游廊这种空间形式的出现可以一直追随到中华文明的开端。在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人们的建筑需求不断变化,对空间塑造起到很大作用的游廊在其形式、功能上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建筑首先要适应的是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1]。早在原始社会的建筑遗迹中就发现了游廊的雏形。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中的一些半穴居建筑(图1)入口处都有盖有人字形顶盖的斜坡通向半地下的室内[2],这个作为过渡通道、遮阳避雨的灰空间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游廊的启蒙身影。

  早在夏朝,游廊就开始被应用到宫殿建筑中了。在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的夏朝宫殿遗址[2]的廊院式宫殿(图2)外环绕有一圈的游廊,其与正门两侧的廊庑式门屋1连接,起到隔绝宫苑内外的作用。

  商代宫殿出现了由大屋檐出挑形成的周围廊,例如在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到排列甚密的檐柱与垣墙之间形成了一圈过渡室内外空间的廊(图3)。这是开放的廊空间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开端,为游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西周时期的岐山凤雏遗址[2]中,有可以连接前堂和后室的独立廊空间(图4),其可以被视为最早出现在住宅建筑中的游廊。

  秦汉时期,伴随着帝王对于宏大规模宫苑的追求,游廊作为联系大小建筑单体的主要空间形式,开始大量地出现在宫殿建筑群组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始皇作为独揽军政大权的全国最高统治者,为了凸显自己皇权的权威,在建造宫殿建筑时追求宏大的建造规模以及雄伟的气势[3],而游廊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宫殿占地面积十分广阔,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朝宫殿的规模有言:“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3]为了追求优美的景致,秦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宫苑[4](图5)。游廊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布置都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能够很好地适应起伏的山地地形,并将功能、形态各异的建筑连接组合成整体性强且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体。后来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就是形容游廊在山中缠绕连绵、高低错落的景象[5]。清代画家袁江在阿房宫画屏(图6)中凭借自己精深的古建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画中还原了已经逝去的秦阿房宫。从画屏中可以看出,组织交通的游廊亦能作为宫中人欣赏景致的“框景器”;同时,宫苑四周的游廊还可以作为边界将自然山体与建筑群分隔。正所谓“宫中有苑,苑中有宫”[6]。此外,在秦咸阳宫中还出现了双层游廊的形式(图7)。

  随着建筑形式的发展,游廊在汉代开始演变出更多的形式和功能。《汉书》中记载,在西汉宫殿中的长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诸多宫殿之间均由游廊相接,有的部分还建有空中游廊[7]。汉代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庄园经济簇生了很多隐逸田园的文人雅士开始营造私家园林[8]。受到当时主流思想2的影响,园林的营造模式追求朴素、自然,游廊作为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其空间形式也相对简单、质朴。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冥器上可以看到当时游廊的具体形象,如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汉代壁画《宁城图》(图8)中局部描绘的官邸园林中,游廊将院落划分成大小各异的几份,各种活动在不同的院落中发生,其中最大的庭院内有歌舞伎表演百戏,观赏者则围坐在院落周围的游廊中交谈甚欢。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住宅画像砖(图9)、山东曲阜旧县村汉画像石(图10)、山东诸城县前凉台村汉墓画像石(图11)等图像史料中,游廊也都充当了划分建筑院落的元素。游廊此时在园林中的角色更像是旁观者,不像明清时期那般参与到空间、景色的塑造中,而是仅起到划分庭院和提供停留空间的作用。在造型上,汉代的游廊也开始变得多样。例如,江苏睢宁县双沟汉墓画像石(图12)上刻有作梯次跌落的游廊。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图13)上则出现了廊上廊下空间均可使用的斜廊。

  隋唐时期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十分强盛,因此皇家宫苑都修建得气魄恢弘、规模宏大。抄手游廊3常被用来连接体量宏大的单体宫殿与周围的建筑,并形成院落。例如河南洛阳的隋东京都宫城是由很多此类院落共同组合而成,其中三大殿之首的乾阳殿就坐落在宫城中心最大的由抄手游廊环绕的院落中。这种大型宫殿的建造形式被称为“回廊制度”,在唐代之后逐渐被固定沿用[9]。

  唐朝时期十分重视礼制,并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等级的工具。统治者甚至将“礼制”从社会伦理推行到宫殿建筑的建造实践当中,宫殿在建造时遵循了一套十分严格的礼制秩序[10]。游廊在此时开始被用作宫殿形制的衬托,严格反映出其中宫殿的等级。在等级高的宫殿中可以使用前出廊、前后廊、周围廊,而在等级相对低的建筑中只可以使用前后廊[11]。例如,唐长安城三大宫苑——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图14)中,宫殿的等级高低几乎可以直接通过与之相连的游廊形式来被辨别江南体育官方入口。

  宋代的农业及手工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由此带来的大量社会财富使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开始出现转变,人们的关注重心逐渐从“君主”“神明”转移到自己身上[12]。更加关注个人个性和生活品质的宋朝人对于他们生活场所的建造技术和审美水平不断地提高。随之,居住建筑中的游廊也拥有了更多的外观形式和空间形态。宋代工匠常使用多进院落的总体格局来增加建筑群组的纵深,而其中两座建筑之间常用“工字型”的中廊联系,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作“中廊式”,其中连接建筑的游廊被称为“工字廊”[13]。宋代大致的建筑景象可以在当时很多绘画作品中看到,如通过《千里江山图》《平江府城图》《景定建康志》等作品可以推断出宋代的宫殿或民居大多由抄手游廊包围院落、由工字廊在中间部位连接建筑。例如,《千里江山图》中描绘的住宅院落中,前堂和后室多通过工字廊连同[14]。而这种形式在宋代宫殿建筑中更为常见,宋朝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三对宋代宫殿建筑的格局描述道:“本朝殿后皆有主廊,廊后有小室三楹,室之左右各有廊通东西正廊。”北宋东京宫殿中就有很多如此构成的建筑群组。其中大庆殿群组就是典型的中廊式形式,并且其四周环绕连接有宽十米、长约千米的游廊[15]。宋代诗人张功库在《宫词》一诗中写道:“人闲相约寻芳去,春困不禁千步廊。”正是在描写春日场景中,诗中人无意外出寻芳,而是懒懒漫步在宫中千步长廊中感受院内春光。

  游廊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结合也在宋代开始出现。从前,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模式和商业布局模式采用的是相对单调的里坊制度,这就意味着分别独立位于东西市的商业空间与居民住宅是两个完全分隔的城市功能区,二者在空间上没有交流[16]。而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商业形式逐渐变得开放,商业空间冲破了东西市的束缚,与城市街道结合形成了“街市空间”[17]。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宋都城汴京的酒肆和某些店铺在沿街道侧延伸出一个自由灵活的灰空间,作为店铺与街道的过渡,很多市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在其中进行。这些独立存在于不同建筑屋檐下的灰空间沿着街市互相连接,虽然它们独属于各自的店铺,并不像后世“骑楼”底部空间一样完全贯通,但这种开放并连通的空间也具有了类似游廊的空间属性。

  元代的统治者曾是建筑技术相对低下的游牧民族,因此其大型建筑群组的修建主要依赖汉人工匠,故元宫殿苑景在形式上与前朝相近。在宫殿建筑中,“工字型”的中廊仍是联系两座大殿的主要建筑形式。在元大都大内宫殿中,一个院落内的两座大殿中部均通过工字廊连接,例如大明殿和延春阁中就设置有仿照宋朝做法的工字廊[18]。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兴建。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到,造园应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19]。为了将天地自然融入园内,园林匠人通过各种空间布局手法延伸园内有限的空间。为了应和园中拟态山水的不规则空间及平面形态,游廊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随园内地势自由变化,在“咫尺山林”中模仿自然蹊径,并将厅堂、亭台楼榭、山池、花木、院落连接,使园中各种建筑、景观元素连成一个集合了居住和游赏功能的整体。同时,为了更好地参与园林意境的塑造,游廊也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明清江南园林中有凌空廊、半廊、曲廊、复廊、楼廊、爬山廊、园廊、角廊、坡廊、综合廊等很多不同的游廊形式[20]。当这种曲折迂回的线性空间渗透结合到景观中时,可以丰富人们视觉感官体验的层次。例如,拙政园中的跨越水面的“小飞鸿”凌空廊,作为“一听秋月孝松风”亭与“香洲”之间的视线必经点,使廊后的景色半遮半透,景深由此分明[21]。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22]江南体育官方入口,幽深景致的塑造离不开游廊的参与。此外,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游廊会通过与其他元素结合来塑造景物。例如游廊可以结合取景窗、廊柱等元素,使观赏景物的方式更加多样。拙政园的半壁曲廊中可以看到,临水面的一侧是廊柱,另一侧则是间隔布置取景窗的墙壁。曲廊左右两侧的观景方式完全不同,行走其间,视线半隔半透、景观忽隐忽现。各式各样的游廊在园内制造出千变万化的路径,将山石、花草、建筑与环境串联,营造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空间感受。

  由于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发展到了顶峰,皇家园林开始对其进行模仿[22]。但不同于江南游廊的曲折蜿蜒,皇家园林中的游廊为了营造皇家庄严的氛围,通常布局更加规整[23]。例如北京清代紫禁城宁寿宫花园中,游廊以规则的几何形状连接了院落和建筑。另外,颐和园千步廊4也是以相对规整、流畅的线性空间形态点缀于万寿山和昆明湖之间,使山水之景更具层次。

  19世纪初期,广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国外先进的思想、技术随着自由贸易的活跃逐渐渗透到岭南地区。在西班牙、意大利等靠近赤道的南欧国家,有些建筑的底层布置了可以进行商业活动的券廊江南体育官方入口、柱廊。这种形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在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文化背景促使下,与居住建筑相结合,诞生出骑楼这种商住建筑形式[24]。骑楼的二层以上是延伸出挑的居住空间,犹如“骑”在路面之上;其下的灰空间连绵形成半室外的线性空间,完美地衔接了商铺与街道,为行人和购物者在马路两旁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空间。骑楼底层这种具有连续性的开敞空间可被看作游廊在近代建筑中的延续。游廊空间在骑楼底层的出现完美呼应了岭南城市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未过河南唔湿身”[24]正是形容在珠江北岸鳞次栉比的骑楼底层,行人无论在阳光暴晒时或是风雨交加时都能闲庭漫步于延绵不断的游廊中。作为一种介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空间形式,骑楼底层的游廊空间在模糊了商铺与街道间界线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交流场所[25]。广州古语“俾路俾人行,有瓦遮头”[24]便是描述了骑楼底层游廊中行人摩肩接踵的场景。游廊作为从街道进入商铺的过渡空间,包含了骑楼建筑由内向外渗透、展示的过程,使行人、购物者和商家的行为在此产生交集。

  骑楼建筑大量兴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世纪初发展到了顶点。20世纪90年代,岭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高层商业建筑逐渐替代了由游廊串联商铺的商业形式[24]。但遮阳避雨、隔绝马路的游廊空间形式并没有随着骑楼的逐渐消失一起淡出城市。在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中,仍可以看到游廊的身影。例如,香港的金钟、中环地区连接商业建筑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二层步行系统就是游廊在城市中的延续形式。

  建筑的发展规律是顺应历史的轨迹一脉相承的。游廊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类型,其发展方向顺应了历史的脚步,见证了人类对空间需求的改变。通过研究游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制变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科技水平提高和人类精神认知提升产生的人对空间需求的变化,从而从中挖掘建筑空间变化的背后逻辑和规律。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377891851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